Uber司機穩定收入(小黃司機這樣苦苦排班等待也不是辦法)
劉伯烏過去6年的收入經驗,有紀律的每日上線,收入就能有效穩定,Uber司機無需搶單,Uber系統的提供合作車隊公平的派案方式,Uber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媒合派案,計算加上「區域加成功能」(閃電加成)來平衡供需求,幫助Uber駕駛穩定收益。
由UBER抽25%談起!(無意筆戰,不喜勿入)人多述說自己的仁慈,但忠信人誰能遇著呢?
如果你打Google 搜尋關鍵字「uber」,你就會看到第一排廣告,不是Uber買的關鍵字廣告,而是XX車隊買「uber」關鍵字的廣告,而實際上台灣Uber在轉入合法的多元計程車之後,已經大幅的減少在Google 搜尋引擎上購買自己的關鍵字「uber」AdWords 的廣告,反而是XX車隊在買對手Uber 的關鍵字,這弔詭的現象,外行的人根本無從了解,即使發現了也是霧裡看花。
湊巧劉伯烏雖然財經背景出身,但在這幾年致力於研究Google關鍵字,應該是屬於無師自通,就是Google 資料看一看,研究一下,試驗一下就突然的靈感,搞懂了Google 的原理,原因就是因爲網際網路發達以後,搜尋引擎主導了使用者的消費選擇,於是真正的叫車戰場不是在街頭(店面),而是在空中(網路),這種奇妙的轉變,吸引劉伯烏不斷的研究Google工程是在想什麼?Uber的對手在想什麼?
Uber抽25%!這個對手廣告詞對Uber是一個比較不友善的攻擊用語,讓很多(小黃)司機或新手司機卻步,Uber 不知道是無力招架?或是看不在眼裡?Uber高層不認識劉伯烏,所以Uber高層在想什麼我也無從得知,Uber為什麼從未正面回擊?這對手廣告中提的Uber對司機抽25%,事實並非如此,這錢是乘客給的,這是拆帳比例,劉伯烏的分析如下:(劉伯烏不代表官方見解)
Uber乘客每花100元,這其中司機可以拿到75元,Uber公司拿走25元,也就是說這Uber司機的帳單會清楚的列出這個拆帳,而司機的收入欄中,都是司機的淨收入。
Uber司機無需負責找乘客來坐車,也就是Uber司機不用像小黃計程車司機一樣,必需靠街頭攬客、路招(隨機)等這些辛苦的「主動收入」,就乘客的來源而言,Uber 司機的收入全部都是「被動收入」,這與小黃司機在街頭上的風險就低很多了,因爲在街頭「巡車」不僅耗油,又有行車事故的交通風險,又耗眼力跟體力,所以一天下來,雖然同時段同時數的收入,Uber司機跟小黃司機的收入,大家都差不多,但很明顯的小黃計程車的「風險成本」、有形「油耗成本」,都比Uber司機高出很多,這些成本豈是25元(25%)能補上的?XX車隊在網站廣告上卻避而不談,這明顯是生意競爭下的詭詐。
因此劉伯烏要提醒因25%卻步的司機,不要誤信攻擊廣告,而錯失這國際性Uber叫車軟體的服務,在您看完這篇文章之後,歡迎您與劉伯烏聯絡。
最後提供一張照片,說明Uber 的創新改變,凸顯傳統計程車隊的司機營業成本高,傳統車隊巧立名目的對司機收取不當費用,Uber不用花錢裝計程車錶,Uber不用再辦一個行動新門號,Uber不用車身是黃色,Uber不用路上自己找客人,Uber不用裝車頂燈,外加Uber軟體提供厲害的司機Uber順風車、Uber無縫接軌(計程車說背娃娃)、Uber高素質的乘客、Uber全程免現金交易、、、、。
法規規定Uber 多元計程車的車資,比小黃計程車高(台灣多元計程車法令規定),Uber乘客捨棄便宜的計程車資,願意多付車資來坐Uber,這100元的車資全數是大方的乘客給的,Uber司機跟Uber按著這比率拆帳,這不是Uber 對司機抽25%,而是雙方以75%及25%的拆帳比例,你的共享心態對了觀念就對了,Uber 不必用攻擊性的廣告用語,一樣席捲全球,更凸顯Uber 企業形象,深受全球消費著的認同,台灣傳統計程車隊經營方向,正走入狹隘的死胡同。